江湖气渐少之因
转载一篇来自公众号的文章,直白,有趣,一针见血
我打中学内岁数开始看武侠小说,就琢磨,这踏马侠客的基因,是不是在茫茫历史长河里,突变来突变去,给突变没了?
怎么古代都是会飞檐走壁行侠仗义的活雷锋,现在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假行僧呢?
迷惑了好些年。
也看过一些说法,说什么法治社会得文明解决啦,说什么防卫过当牢饭管饱啦……云云。
第六感总告诉我,没说到根上。
直到有一次,我云游逆旅,路过一中原地区穷村。看见一个进村偷摩托的让老乡瞅见了,那瞬间就呼啦出来半个村的乡亲把小偷围起来了。
男的咱就不提,其中一员女将,四十多岁二百来斤,倒拖着一长柄铁锨,噔噔噔助跑几步一铁锨拍小偷腰上,小偷哎哟应声倒地。
我几乎看见女将背后祭起的鲁智深式神,手里横持方便铲,宛若天神下凡的样子。
那一刻,我,TM悟了。
人,理智状态下,所有的见义勇为,打抱不平,行侠仗义,本质是什么行为?
是投资行为。
怎么讲?
你看他们这一个村的人,世世代代几辈人,兴许还都或多或少有点宗族关系。一家有难,八家支援,行为心理学角度分析,这是每个人都在向其他人传达一个价值观:
这么干是对的,以后我有事,你怎么对我,看着办。
这就是投资,非货币的,感情的,人情的,行为艺术的投资。
而且法不责众,出了事全村扛。五十大板拍一个人身上屁股烂了,全村一人挨一下不过一声哎哟,不伤筋动骨。
这就是打抱不平的思想根源:保全别人利益,振奋自己声誉,给未来突发事件做情感储备。好一个豪侠武勇,万夫莫当。
搁在几十年前,城市里也是这样。一块地皮几条胡同,住的全是几辈子邻居,有的甚至都是几辈人在附近一个国营厂上班的工友。
一家出事,只要在自己地头,肯定有侠客乱入出手匡扶正义。
甚至那时候街上出名的盲流子,名声都不是特别恶,颇有镇守一方的藩王范儿。成为无数青春期叛逆少女的梦中游侠儿。
那年头的仗义出手,真的有投资属性,而且回报颇丰。
这股子劲从什么时候完犊子呢?
俩历史事件做标志。
一是外出到大城市打工;二是平房群众喜迁商品楼。
外出打工的人,绝对不会有这种投资。
你自己就是一外乡人,周围的盘子你都没踩熟,谁没事装大尾巴鸡强出头那不是智智障障么?都不知道对方是哪路神仙,你敢动一下试试么。
再者,以前在村里你掷杯为号,草丛里窜出来好几个光着屁股长大的发小,手持斩马刀流星锤方天画戟给你掠阵。
现在呢,你同事方言你都听不懂,一个人你不敢上啊,降龙十八掌这不是还没练熟呢么。
第三一个,上边说了,打抱不平是为了自己未来投资,是最古老的给自己买保险的思想雏形。
现在你打抱不平给谁看?今天还在东莞车间里跟你一起拧螺丝的室友,下礼拜也许就在防城港做1080工程了。
这种流动性巨大的人际关系,导致投资行为变成打水漂行为。没人玩了。
上边说的是流动人口。
留守人口也是一样。
留守在老家的人,从村里搬到县城里,从平房住到楼房。
你们得清楚一个道理:平房培养哥们,楼房培养仇人。
你看咱平时,未必知道邻居姓名,但肯定知道三楼有个混蛋爱大声放重金属,五楼那条狗天天吠,二楼有个脏人垃圾放楼道一星期不扔。
只要住进楼房,人们距离太近,近到互相讨厌;人们门户又太紧,紧到互相谁也不认识谁。
这风气蔓延开,人心不变冷漠那是见鬼了。
因此,城市的街道上,人们没有闲暇,人们不聊闲天,人们也不管闲事。
就这还打抱不平?盖满了矮楼高楼的城市本身就不平。
所以,时代的变迁,不会再给人们血勇的机会了。
悲观就说它人心不古吧。
乐观就说它高瞻远瞩吧。
随便说吧,改又改不回去,过过嘴瘾吧。
我们都是舆论上的圣骑士,以键盘为湛卢的独行侠。
我整个人都赛博了,我也很无奈啊!